在我國古代,唐詩是一種起源文化的另類代表,在唐詩的鼎盛時期過后便是宋朝的到來,于是便出現了宋詞,當然宋詞的出現是在唐詩的基礎上而發展起來的,但是宋詞卻又發展出了一種屬于自己的獨特韻味。
并且在宋詞中會出現筍的身影,尤其是在南宋詩歌中會經常性出現,可以說是宋代詩詞詩歌的一種創新變革,同時也反映出宋代詩人跟唐代詩人創作心理變化的不同以及心態的變化。
一、什么是筍?
筍有很高的食用價值,這也是筍在宋代詩詞中出現的重要因素,并且早在《詩經》中有云:“其蔬伊何,惟筍及蒲”,這句話的意思是指新鮮的竹筍是可以作為在酒席上最好的蔬菜,由此可見于我國吃筍的時間可以追溯到幾千年前甚至以前。
筍不僅擁有自己獨特的時節性還擁有新鮮的口感,從而被許多的文人墨客所喜愛,在許多的文學作品中都不缺乏筍出現的身影,無需過分的烹調便是可以將筍發揮出其最大的獨特口味,這樣清淡的口味是宋朝詩人眼中理想的平淡為美,于是二者相結合。
筍不僅成為精神上的一種食糧也是現實中一種不可缺少的美味,正是因為精神和物質上的不謀而合,更是得到了不計其數的文學作品的青睞,也從另一個方面反映出了宋人的吃食習慣,喜歡吃筍的另一個方面就是“質”。
對于宋人而言,物質富庶的他們無需因為溫飽而苦惱,于是便形成了一種潛移默化的不同,那就是不再去追求物質的“量”,而是去專注于食物的“質”。
于是筍便符合了宋人眼中的要求,不僅擁有新鮮的獨特口感和平淡樸素之美,更是跟宋人眼中的平淡之美互相不謀而合,并且筍進行烹飪制作也是特別簡單。
《爾雅·釋天》曰:“谷不熟為饑,蔬不熟為饉”,由此可見于蔬菜的重要地位,這便是筍意象形成的重要基礎,而后才會有其美感特點和文化底蘊。
之后儒家學派創始者孔子將美食和禮儀聯系在一起,認為君子人品道德也與其息息相關。
“長江繞郭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初到黃州》)是大文豪蘇軾剛到黃州就任沒多久寫下的,他不僅特別贊賞竹筍,還是竹筍的終極愛好者,對其情有獨鐘,嗜筍如命。
還可以與其他的菌類、木耳等食材搭配,形成另一種絕妙的味道。宋人對筍更是有一種精神上的寄托,筍是竹的前身,新筍終將會有一日長成竹子并高過以往的舊竹,這也就從側面反映出了竹子不甘落后的精神。
正是這種堅毅不拔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便成為了宋人眼中君子品格的象征之物,許多的詩人便是以竹筍來自擬,以此來表達自己高尚的情操和凌云之志,并且還象征著自己深厚的文化涵養和自己高尚的人格品質,更是反映出了自己擁有深厚的人文內涵。
二、筍的美感特點
意象是一種重要的表現,對于詩歌來說,是極其重要的方面,凡是詩歌意象,都是有自身獨特的一種藝術美學意義,宋詞中最大的特點就是其許多的形象都是來自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并且是在生活中比較常見的物象。
筍之所以能成為宋詞中常見的意象,是跟其自身豐富的美感是無法分開的,竹筍的顏色并沒有一般花卉那樣繽紛多彩,兩者志趣相投,便產生出一種別有風味的“大素若雅”,正是因為這種樸素淡雅的意象而廣見于宋詞之中。
當筍這種美食跟佳句相配當的條件下時,便出現了視覺與味覺互相結合的雙重體驗,竹筍作為少有的兩者兼有的蔬菜。
不僅滿足了宋人追求食物的“質”還擁有樸素淡雅的要求,還能夠凸顯人的高尚品質,正是有了這種兩者相結合的美感,才成為了宋人樂于表現的對象。
宋人寫詩更喜歡發掘在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發生在自己身邊的一切小事都是能夠寫進自己的詩句中,這也就反映了宋人對待大自然一直是一種敬畏和敏感的詩心。
正是有了這種促進,才增加了宋詞的自然之美,平淡樸素的生活向往,以及淡雅的高尚情操。在廣受青睞的同時,這一切也是于筍獨特的形態無法分離。
宋代文人歐陽修在《漁家傲》就談到竹筍的表皮如“成行新筍霜筠厚”。雖然竹筍的顏色單一,并不如其他的花卉那樣極具觀賞性,但是這并不影響其自身散發的獨特美感,正是由于自身的淡雅素凈,這與詩人所追求的平淡樸素相互契合,更是在審美上達到了一致,故此多出現于宋詩中。
自唐代以來,古人便常常以筍來比喻女子的芊芊玉手,筍在形象上和手有許多的共性,除了一方面突出筍的白嫩,更是表現了筍的形態之美,若是將筍與曼妙佳人聯系起來看,尋常百姓也普遍喜歡以筍指喻。便又引起一場以物喻人的詩歌浪潮。
竹筍多生長于初春之際,即使生長在泥土之中,卻依舊潔白無瑕,即使生長在不利的環境,仍然能夠展現出自身的那種生命的綠色。
作為一種看起來具有素雅清淡的象征蔬菜。同時又具有新鮮的口感,自然是得到了許多客人的喜愛,當客人們吃完筍也就散去了,當食美和物美相互結合之時,便是誕生出了這種意象的形成。
三、筍帶來的文化意蘊
既然說起“筍”那就不得不提起“竹”,竹子是中國古代很常見的一種審美意象,許多的文詞詩人以竹子那筆直不屈的形態和高潔自傲的品格頗得詩人的喜愛,由此受到古代詩人的贊賞和吟唱。
詩人在自己主觀的心理狀態中會加入竹子這一客觀之象來融入自己的品格,讓這主觀客觀之象相互結合,由此來賦予竹子各種美好的品格,并且以此來體現自己的高尚品格,竹筍是竹子的產物,也就自然被賦予相同的品格。
“雪沫乳花浮午盞,蓼茸蒿筍試春盤,人間有味是清歡”。這句詩詞是大文豪蘇軾在游玩清泉寺之后,看到寺廟旁的溪水向西流淌,看到山腳下的筍又是生機勃勃向上生長,浸泡在溪水之中,于是美感和這種精神的象征結合在一起時,特殊的文化底蘊縈繞在詩人心中。
在古代文學以及宋代詩詞人對筍的物色美感與文化底蘊的意義產生基礎就是其植物的特點以及自身的生物屬性,經過長期的歷史與文化的發展過程中,竹筍便由純粹的植物進一步走向了一個文學意象,經過長時間的積淀,也反映了社會生活與人文思想的深厚內涵。
小結
筍在食美和物美的結合,成為了宋詞主要的意象,當時的人們更多需要的是一種心理上的慰藉,正是由于竹筍那種不堪曲直的精神和生機,成為了宋朝連年戰亂和太平互相交錯的重要承載,在一個理學盛行的時代,需要一種能夠發展沉淀的表現對象。
本網站旨在傳播弘揚世界美食文化,文章部份原創外其他故事源于網絡整理。如涉及版權問題及內容不符,請及時拔打0754-88485995與我們聯系更改或刪除! |
在我國古代,唐詩是一種起源文化的另類代表,在唐詩的鼎盛時期過后便是宋朝的到來,于是便出現了宋詞,當然宋詞的出現是在唐詩的基礎上而發展起來的,但是宋詞卻又發展出了一種屬于自己的獨特韻味?! 〔⑶以谒卧~中會出現筍的身影,尤其是在南宋詩歌中會經常性出現,可以說是宋代詩詞詩歌的一種創新變革,同時也反映出宋代詩人跟唐代詩人創作心理變化的不同以及心態的變化。 ...
說起臺灣小吃,你想到的是什么?炸雞排,芋圓,還是……永和豆漿? 雖然聽起來沒有前兩者那么誘人,但對于大陸吃貨來說,永和豆漿無疑是最熟悉的臺灣小吃之一。豆漿油條,蛋餅飯團,都是很多人習以為常的工作日早餐。 臺灣永和豆漿店里的小吃 前段時間,我們去了臺灣,想嘗嘗當地的永和豆漿,吃起來跟大陸是不是一樣。沒想到,竟然扯出永和豆漿的一系列身世秘密—— “永...